王德邦:我们都坐在滴滴车上
2018-08-28 13:36:32
  • 0
  • 0
  • 3
  • 0

我们的绝望不只在于危险降临时求救无法发出,而更在于发出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当网络的怒火再次烧向滴滴车时,我们气愤的正是受害者发出求救后而没有得到救援,而那个危险的引信事实在两天前已显现。

我们社会怎么如此缺失防范危险的屏障与施救绝境的手段。

这让我们每个人深感自身正置身在无妄之灾随时加身的滴滴车上,不安、惊恐、慌乱,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色。

8月24日,又一起刺激神经的滴滴车司机性侵杀人案爆出。综合各方媒体消息,从罗列的时间中,我们惊心发现:

13:30左右,浙江温州乐清市20岁赵姓女孩搭乘滴滴车;

14:10左右,向好友微信群发出“怕,怕”,“这个师傅开的山路 一辆车都没有”;

14:14 给好友微信群发出:“救命、抢救。”

15:42 赵女的朋友(甲)给滴滴打了求救电话。滴滴表示安全专家会在一个 小时内介入。随即,甲一小时内六次致电滴滴客服无果。

16:00 赵女另一朋友乙,来到永嘉上塘派出所报案。警察通过乙的手机,表明自己的警察身份,希望滴滴提供赵女士所乘坐的车辆和司机信息,滴滴方面没有提供。

17:42 滴滴平台表示联系上司机,但司机称受害人没有上车。甲进一步要求滴滴平台给出嫌疑人具体信息,再次被滴滴平台拒绝,称不能擅自泄露用户隐私,要求警方先立案。而警方表示没有车辆和司机信息,无法立案。

20:00 警方与滴滴停止踢皮球,滴滴把信息提供给了警方,警方才正式介入,启动相关机制。

结果当然是赵女早已遇难。

更让人吃惊的是,事后有网友披露该滴滴车司机在两天前已经对一女乘客图谋侵害未果,已遭客户投诉,居然仍照常上路经营。

从这份事件发生的时间表上,我们能看到:麻木、冷漠、迟钝、僵化

赵女向好友微信群发出求救一个半小时后,才有人向滴滴打求救电话,这间隔一个半小时,反映出这个微信群体中人怎样的麻木与迟钝啊?这是对所处社会危险情境的麻木,是岁月静好陶醉下对危机反应的惊人迟钝,也是对友人生命安危的漫不经心。

更让人惊诧的是,在事关人的生命安危之下,滴滴以商业隐私而警方以需要车辆和司机信息为由,各自扯皮达4个小时。这是需要怎样的冷酷,相应的机制需要怎样的僵化与无情,才能做到如此。说明这个社会保护公民生命的应急反应机制严重缺席。

与赵女类似的5月6日郑州空姐滴滴车遇害案,同样空姐在遇害前也是通过微信向外界发出过“(司机)是个变态,说我长得特别美,特别想亲我一口。”的警报,但各方仍麻木到等受害者家人报案才发现问题。

面对接连发生的乐清与郑州滴滴车凶杀案,就断言这个社会其他应急反应机制也缺位,显然不对。因为这个社会有些方面的应急反应还是非常快的,甚至达到神速,完全堪称世界领先水平,真正可以给世界提供指针。

如网络上曾不只一次爆出有人发布了一条什么信息,结果几分钟警察就上门传讯或电话警告。目前据说已经完全可以掌控一个人使用网络情况,甚至定点操控单台电脑。可见,现在网络技术已经达到同步跟踪控制的水平。再结合天罗地网般的探头,在大数据下使整个社会网格化,不存在死角与盲区。

记得2012年6月湖南邵阳理望羊去世当天,我刚刚从网络得到消息,有关方面就已经布置好了各种控制,湖南方面明确警告,只要敢跨入湖南,立马拿下,而我当时事实上根本离不开家乡。可见有关方面的威武强大,反应神速,层层布局,滴水不漏。在这方面,几十年来我真切感到专政机制的严密与高效。

联想到我们伟大而先进的网络技术,已经能够实现社会网格化管理,实现大数据下任何对“伟光正“不敬言行的定位与控制,能及时准确捕获任何敢于冒犯龙颜的信息并即时将当事人拿下,怎么就听不到赵女的呼救?怎么就不能对那些生命面临危险者出手?

难怪有网友指出,碰到危险只要喊出“冲XXX”,“炸XXX”、“反XXX”警察立马就到,救援自然而成。这看似网络戏言,其实反映了现实。

看来技术的高超精准仍存在选择性盲区,制度的先进严密仍存留明显的疏漏。只是严与疏,精与盲,指向不同,目的也不同,这事实上注解出社会公共服务为权而非为民的本质。

面对如此冷酷的现实,让我们不禁联想起美国电影《紧急救援》,它真实反映1987年德克萨斯州米德兰市年仅一岁半的幼儿Jessica McClure不慎落入一口竖井,对她的成功援救的动人故事。那种政府对幼儿落井后的快速反应机制,及为了一个幼儿全国各方伸出援手的热情,让人真正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

还有我曾听到加籍获北大特殊贡献的哲学教授郑安德先生,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1994年夏天,他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城市,忽然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而当地又不方便乘坐飞机赶往母亲所在地,于是他马上开车上路,准备用一天时间驱车两千公里,赶到母亲跟前。就在他开车狂奔于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几小时后,忽然,前面被警车拦截,并且警察已经荷枪实弹地守在了路中,他顿感大事不妙,惊慌停车后,警察示意他下车,追问他超速并疲劳驾驶的原因,他只好如实相告。正在他等待处罚时,结果警察在向上级汇报后,二话没说,把他推于副驾驶座上,前面一警车开道,后面一警察开着他的车一路狂奔,及时将他送到病危的母亲床前,使得他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

美国全社会行动救援一幼儿,加国警察帮助一公民得与母亲见最后一面,并不是多么高大上的故事,但却感人肺腑,使人看到一个社会对普通生命的至高尊崇。社会的公共服务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与负责!

如此一个珍爱生命的社会,当一个人遭遇到危险,面临被歹徒侵害甚至夺去生命时,那种救援的反应速度可以想见。而身陷绝境的任何人,只要向外发出呼救,他(她)就坚信救援的到来,以增加他(她)抗御危险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悲愤于乐清、郑州少女的不幸,困惑于这个社会应该如何改善时,我们只要设身正是那个坐在滴滴车上的人:我们坐在滴滴车上,无妄之灾降临头上,我们绝望向外呼救,祈望得到怎样回响,

——那,

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018年8月28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